Wi-Fi(),又称“无线热点”或“无线网路”,是Wi-Fi联盟的商标,一个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Wi-Fi”常被写成“WiFi”或“Wifi”,但是它们并没有被Wi-Fi联盟认可。
Wi-Fi产品经由Wi-Fi联盟的一家独立授权测试实验室进行严格测试,产品成功通过测试后,授予制造商或销售商使用Wi-Fi标志、Wi-Fi CERTIFIED标志和相关商标,Wi-Fi联盟使用术语“Wi-Fi CERTIFIED”来称呼这类通过认证的产品。认证(Certification)意味着产品与在相同频段内运行的其他Wi-Fi CERTIFIED设备具有互操作性。
夏威夷大学创建了无线分组数据网络ALOHAnet,该网络以UHF(超高频)无线电波运行。
1985年:
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开放了无线频谱的ISM(工业,科学和医学)频段,开放的频段包括:915 MHz,2.4GHz和5.8GHz。
1988年:
NCR开始基于直接序列扩频的WLAN产品开发。
1990年:
成立IEEE 802.11工作组。
NCR发布915 MHz的WaveLAN,提供2 Mbps速率。
1991年:
WLAN标准要求在IEEE 802.11工作组中达成一致。
欧洲研究委员会(ERC)将2.4 GHz ISM频段分配给WLAN使用。
1993年:
AT&T发布2.4 GHz的WaveLAN,提供2 Mbps速率。
IEEE 802.11从NCR,Symbol Technologies和Xircom的提案中选择了MAC协议的基础。
AT&T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完成了WaveLAN的首次大规模安装。
1994年:
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卡内基梅隆大学的Alex Hills博士于1993年构思的无线研究计划“Wireless Andrew”开始实施,最初覆盖了校园内的7座建筑物, 后来扩展到了校园中所有的学术和行政大楼。
1995年:
Wayport首次部署“热点(hotspots)”。
1997年:
IEEE 802.11标准的第一个版本IEEE 802.11-1997发布,提供最高2 Mbps的链接速度。
1999年:
六家技术公司成立了无线以太网兼容性联盟(WECA),致力于通用兼容性和优质用户体验。
1999年-2000年:
IEEE 802.11的第一个修订版IEEE 802.11-1999于1999年8月10日发布,并成为ISO标准ISO/IEC 8802–11:1999。两个修正案IEEE 802.11a-1999于1999年12月30日正式发布,IEEE 802.11b-1999于2000年1月20日发布。802.11b在2.4GHz频段上提供最高11 Mbps的链接速度,取得了市场成功。802.11a将正交频分复用(OFDM)引入802.11,使用5GHz频段提供最高54 Mbps的速率,但由于工作频段不同,新设备想要利用802.11a提供的高速率又要与庞大的802.11b设备基础保持向后兼容性会增加成本,且在1999年-2000年期间,美国非军事使用的5 GHz频段仅限于部分信道,故而802.11a未能流行开来。
2000年:
无线以太网兼容性联盟(WECA)更名Wi-Fi联盟(Wi-Fi Alliance,缩写WFA),并引入术语“Wi-Fi”。第一款Wi-Fi CERTIFIED产品发布。
2003年:
IEEE 802.11g-2003修正案发布,将正交频分复用(OFDM)应用到2.4GHz频段上,提供最高54 Mbps的速率,并与802.11b保持向后兼容性和互操作性,802.11g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Broadcom在IEEE 802.11g修正案发布之前发布了基于802.11g标准草案的芯片,为后来行业参与者基于标准草案抢先发布产品进入市场的行为开创了先例。
世界无线电大会在5GHz频段为无线接入系统分配了额外的455 MHz频谱。
为应对Wi-Fi网络暴露出来的安全性问题,Wi-Fi联盟基于IEEE 802.11i标准草案推出Wi-Fi Protected Access(WPA)认证作为过渡。
2004年:
IEEE 802.11i-2004修正案发布,Wi-Fi联盟开启Wi-Fi CERTIFIED WPA2认证以增强Wi-Fi安全性。
Wi-Fi联盟基于IEEE 802.11e标准草案推出Wi-Fi CERTIFIED WMM认证,在Wi‑Fi网络中增加了服务质量(QoS)功能。
2005年:
IEEE 802.11e-2005修正案发布,为802.11带了服务质量(QoS)增强功能,Wi-Fi联盟推出Wi-Fi CERTIFIED WMM-Power Save认证,用以改善移动设备的电池寿命并提高通过Wi-Fi网络传输语音呼叫的效率。
“Wi-Fi”被韦氏大学词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收录。
2007年:
鉴于2005年至2006年期间市场参与者抢先推出所谓“pre-n”或“draft-n”产品,IEEE采取非常规措施将2007年初形成的IEEE 802.11n草案D2.0公开发布,Wi-Fi联盟基于草案D2.0在2007年6月开启Wi-Fi CERTIFIED 802.11n draft 2.0认证计划,以确保在802.11n标准获批之前发布的产品具有互操作性。
2009年:
IEEE 802.11n-2009修正案发布,为802.11引入MIMO技术,该技术允许更多的天线创建更多的数据流,最大传输速率可达600 Mbps。 Wi-Fi联盟开启Wi-Fi CERTIFIED n认证计划,更新了Wi-Fi CERTIFIED n标志,以Wi-Fi CERTIFIED标志左边字母的变化表明与802.11 a/b/g产品的向后兼容性。
2013年:
Wi-Fi CERTIFIED ac认证打破了千兆速率屏障。
2018年:
Wi-Fi联盟引入Wi-Fi 6,Wi-Fi 5和Wi-Fi 4行业命名。 WPA3继续Wi-Fi安全演进。
2019年:
Wi-Fi CERTIFIED 6开创了Wi-Fi新时代。
由来
这个术语被人们普遍误以为是指无线保真(),类似历史悠久的音频设备分类:长期高保真(1930年开始采用)或(1950年开始采用)。即便是联盟本身也经常在新闻稿和文件中使用“”这个词,还出现在的一个论文中。事实上,一词是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全写的。 1999年,几家富有远见的公司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全球性非营利性协会——无线以太网兼容性联盟(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 WECA),其目标是使用一种新的无线网络技术,无论品牌如何,都能带来最佳的用户体验。在2000年,该小组采用术语“Wi-Fi”作为其技术工作的专有名称,并宣布了正式名称:Wi-Fi Alliance。历史
- 1971年:
世代
Wi-Fi基于IEEE 802.11标准,Wi-Fi联盟在2018年发起"Generational Wi-Fi"营销计划,基于主要的Wi-Fi技术(PHY)版本,引入了对消费者友好的Wi-Fi世代名称(Wi-Fi generation names),格式为“Wi-Fi”后跟一个整数,并鼓励采用世代名称作为行业术语。世代名称不影响以前的认证程序名称,对于以前的认证程序(例如Wi-Fi CERTIFIED ac或更早的程序),继续使用原始认证程序名称。Wi-Fi联盟没有为Wi-Fi 4之前的Wi-Fi世代分配新名称。- 第一代 基于IEEE 802.11原始标准,2.4GHz工作频段,最高速率2 Mbit/s。
- 第二代 基于IEEE 802.11b,2.4GHz工作频段,最高速率11 Mbit/s,认证计划为“Wi-Fi CERTIFIED b”。
- 第三代 基于IEEE 802.11a,5GHz工作频段,最高速率54 Mbit/s,认证计划为“Wi-Fi CERTIFIED a”。基于IEEE 802.11g,2.4GHz工作频段,最高速率54 Mbit/s,认证计划为“Wi-Fi CERTIFIED g”。
- 第四代 基于IEEE 802.11n,世代名称Wi-Fi 4,信道宽度20MHz、40MHz,2.4GHz和5GHz频段,最高4条空间流,最大副载波调制64-QAM,最高速率600 Mbit/s,认证计划为“Wi-Fi CERTIFIED n”。
- 第五代 基于IEEE 802.11ac,世代名称Wi-Fi 5,信道宽度20MHz、40MHz、80MHz、80+ 80MHz、160MHz,5GHz频段,最高8条空间流,最大副载波调制256-QAM,最高速率6.9 Gbit/s,认证计划为“Wi-Fi CERTIFIED ac”。
- 第六代 基于IEEE 802.11ax,世代名称Wi-Fi 6,信道宽度20MHz、40MHz、80MHz、80+ 80MHz、160MHz,2.4GHz和5GHz频段,最高8条空间流,最大副载波调制1024-QAM,最高速率9.6 Gbit/s,认证计划为“Wi-Fi CERTIFIED 6”。
- 具Wi-Fi功能的设备:如个人电脑,游戏机,智慧型手机或数位音讯播放器可以从范围内的无线网络连接到网路。一个或多个(互联)存取点–称之为热点 - 可以组成一个面积由几间房间到数平方英里范围的上网空间,覆盖的面积大小可能取决于存取点的重叠范围。Wi-Fi技术已被用于无线网状网路,例如,在伦敦、英国,除了家里和办公室使用外,Wi-Fi无线网络还可以提供免费使用的公开热点和各种商业服务。
- 组织和企业:例如机场、饭店、餐厅等经常提供来访者免费热点,以吸引或协助客户。商家会依爱好者希望提供服务,有时也为在某些领域推销企业而提供免费的Wi-Fi站点。目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许多大型饭店和商场的内部,都会提供免费Wi-Fi热点供来访者使用互联网,一些城市或区域如北京市海淀区还提供了区域性的政府免费无线网“海淀区免费无线网络”。截至2008年为止,Wi-Fi的(Muni-Fi)的项目已超过300个城市参与。2010年捷克共和国已有1150家Wi-Fi网路服务供应商。
- 路由器,结合了数据机和Wi-Fi存取点,通常设置在家里房间、饭店客房或其他场所,可以提供互联网连接以及和互联网络的所有设备连接(无线或有线)。但因为家用无线路由器的功率较小,所以其信号覆盖范围、信号强度也较小。随著MiFi和WiBro(携带式Wi-Fi路由器)的出现,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自己的Wi-Fi热点,透过电信网路连接到网路。现在,许多移动电话(智能手机)也可充当小型无线路由器,供周围的设备连接互联网。
- 也可以使用ad-hoc模式,不经路由器而是客户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客户端的Wi-Fi设备。Wi-Fi无线覆盖范围,也包含了浴室、厨房和花园等地,使网路无所不在。
- 站点(Station),网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 基本服务单元(Basic Service Set,BSS)。网络最基本的服务单元。最简单的服务单元可以只由两个站点组成。站点可动态连结(associate)到基本服务单元中。
- 分配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DS)。分配系统用于连结不同的基本服务单元。逻辑上,分配系统使用的媒介(Medium)和基本服务单元使用的媒介完全不同,尽管物理上它们可能会是同一个媒介,例如同一个无线频段。
- 接入点(Access Point,AP)。接入点即有普通站点的身份,又有连接到分配系统的功能。
- 扩展服务单元(Extended Service Set,ESS)。由分配系统和基本服务单元组合而成。这种组合是逻辑上,并非物理上。不同的基本服务单元物有可能在地理位置相去甚远。分配系统也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
- 关口(Portal)。也是一个逻辑成分,用于将无线局域网和有线局域网或其它网络联系起来。
- 5种服务属于分配系统的任务,分别为,连接(Association)、结束连接(Diassociation)、分配(Distribution)、集成(Integration)、再连接(Reassociation)。
- 4种服务属于站点的任务,分别为,鉴权(Authentication)、结束鉴权(Deauthentication)、隐私(Privacy)、MAC数据传输(MSDU delivery)。
- WiGig
- Wi-Fi Direct
- WiMAX